虽然深陷“骗补”风波,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今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17万辆,同比增长126.9%。在此背景下,各车企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依然激情不减。
近日,比亚迪官方对外宣布,拟对旗下两家全资子公司共投资110亿元,将用于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扩产项目,并将加速比亚迪旗下新能源车型的研发进度。其中,拟定增60亿元增资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并募集资金人民币50亿元或等值美元对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增资。
在国内众多车企当中,比亚迪身上的新能源标签是最为明显的。此次增资110亿,不难看出其继续做大做强新能源业务的意图。但就动力电池而言,比亚迪此番增资扩产可以说是“趁机而上”,但在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品安全质量性能等方面仍显不足,不由得令人质疑“好钢”是否用在了“刀刃”上。
动力电池结构性供不应求
当前,国内动力电池市场正面临着结构性的供不应求,比亚迪斥资60亿扩大动力电池产能也在情理之中。一方面,尽管国内市场生产动力电池的企业约有170家,但真正满足下游企业技术要求,能进入主流车企供应链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却不足10家。而比亚迪原本就是以电池起家。比亚迪创立于1995年,由20多人的规模起步,2003年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并通过收购秦川汽车成功进入汽车行业。
电池工程师出身的王传福,在转型做电动车的初期,就意识到动力电池将是未来电动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如今,比亚迪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磷酸铁锂电池,在行业里已颇有知名度。数据显示,2015年,比亚迪车用锂电池产量仅次于松下,在全球位居第二。
另一方面,不久前,工信部发布“关于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申报工作的补充通知”,原来的非强制目录变为强制目录。已进入新能源车型推荐目录的车型,必须同时配套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动力电池,才能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补贴。
因此,整车企业只能暂时放弃采购未入围的汽车动力电池。
目前,工信部已公布了四批《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目录,不超过60家单体电池供应商入围,三星、LG 等全球电池巨头未进入目录,因此造成短期内的动力电池有效供应骤降。
事实上,三星、LG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实力也相当雄厚。此前有报道称,三星、LG在中国的三元电池产能达3Gwh,而去年,国内三元动力电池总出货量才4.2Gwh。外资电池企业在华受挫的同时,中国品牌动力电池企业迎来了一个宝贵的机遇期。
最初,比亚迪在惠州建有1.6GWh的电池生产工厂。2015年,比亚迪在深圳坑梓建成了年产8GWh的磷酸铁锂电池工厂。比亚迪动力电池的年产能已经达到10GWh,可以满足2.5万台大巴或超60万台混合动力轿车的电池供应。今年6月,比亚迪和青海省签署协议,将在当地建立一个10GWh的电池厂。
产能并非问题的关键
事实上,国内动力电池行业早已呈现出产能过剩的迹象。
今年7月份,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吴伯荣公开指出,到2016年底,全国动力电池规划产能将达到60GWh,但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的动力电池产能需求仅为30GWh。以此计算,2016年整体产能利用率约50%,大量产能将闲置或放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