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锂电网(li-b.cn),锂电产业链服务全平台!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  广告单价 |  锂电资讯
首页 > 资讯 > 新闻 > 中企海外并购 请放弃“拿来主义”的想法

中企海外并购 请放弃“拿来主义”的想法

来源: | 作者:admin | 分类:新闻 | 时间:2016-09-23 | 浏览:4903
文章顶部
摘要:万向集团收购美国A 1 2 3公司尚未收官之际,又传出A123的关联公司混合动力跑车制造商菲斯克(Fisker)收到中国企业东风集团和吉利集团提出的两份收购报价;东风集团报价3.5亿美元收购85%的股权

万向集团收购美国A 1 2 3公司尚未收官之际,又传出A123的关联公司混合动力跑车制造商菲斯克(Fisker)收到中国企业东风集团和吉利集团提出的两份收购报价;东风集团报价3.5亿美元收购85%的股权,而吉利集团报价2亿元至3亿美元。

在欧美经济尚未回暖之际,中国企业以相对便宜的价格获取欧美企业的股权似乎是一桩“好”买卖。海外并购之初,中国企业无不打着如意算盘——攫取被收购公司的资源;绕过贸易保护主义壁垒,当地生产当地销售;降低企业成本,获得对方技术;快速进入当地市场等等。

然而往往事与愿违,上汽集团40亿元收购韩国双龙,4年后倒闭;TCL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不仅破产清算,并且被判赔偿2.1亿元;联想收购IBM后,连续多年深陷亏损泥潭等等。这些案例说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布满荆棘。

刮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海外并购风,是否能改变海外收购“输多赢少”的局面?

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认为,并购失败概率远高于成功概率。

首先,A123与菲斯克的创始管理人均是技术与设计人员,产业化概念弱。

A123的三位创始人均是来自于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学者,菲斯克的创始人则是汽车设计师。他们对技术或者产品设计过于重视,产业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则比较忽视。

A123在2008年至2011年期间,销售收入由6853万美元上升至1.5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3.5%;营运费用则由1.49亿美元上升至4.0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9%(图1)。在巨额亏损的情况下,A123的营运费用年复合增长率竟然比销售收入增长高出5.5个百分点。可见其成本控制能力之弱。

菲斯克从2 0 0 8年开始一直延后汽车的上市销售,期间, 成本压力巨大的菲斯克四次调高旗下唯一车型卡玛(Karma)售价,从2008年的8万美元,到2011年底最终调价至10.2万美元。另一家美国电动跑车制造商Tesla,也曾经出现这样的问题,两位创始人离职后才明显好转。

A123和菲斯克忽略了产业化过程中种种问题,导致产品质量频出,正是2012年大批量卡玛汽车召回,使得原本资金紧张的A123和菲斯克雪上加霜,投资人信心丧失,最终濒临破产的边缘。

其次,企业技术“空心化”,高层动荡。

A123于2001年成立之初宣称,希望把锂电池能量密度提高10倍,并且提出了纳米化磷酸铁锂电池的概念。然而10年过去后,公司将主要研发精力放在提高产品的稳定性、一致性方面,产品容量提升远未达到预期。

同期,A123技术管理人才不断流失,也必然会带走一些技术。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了解,现在部分中国磷酸铁锂厂的技术负责人有来自于A123的工程师,他们试图复制A123的制造技术。

A123公司自身技术停滞,人才外流,使得公司技术“空心化”现象愈来愈明显。

菲斯克公司的发动机、工艺制造、销售渠道都外包,几乎没有核心技术可言,其主要价值在于车型设计。

菲斯克公司高层也几经动荡,一年更换了三个CEO。

技术“空心化”,高层动荡正是美国本土企业放弃收购A123和菲斯克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次,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往往是交易驱动型。

目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组织能力极其薄弱,相关人才匮乏。大部分的海外并购案由企业的一把手主导,其个人意愿决定了交易的成败。

成熟的跨国企业或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发展是以战略为导向的,除了一把手之外,由战略部门主导加上投资、财务、跨部门的通力合作,制订海外发展战略。选择应该投资的地区和目标,然后再根据战略要求让投行帮助寻找合适的并购目标。

很多中国企业大多为机会导向型,每天等着投行带来新机会。而不是从战略上先规划好,也不是有目的地主动出击。

所以中国近年来并购售对象一般都是业务处于连续亏损,甚至看不到希望的海外企业。中国企业表面看是一个“救世主”,实际却成为相关投资人的套现工具。

收购A123或者菲斯克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仍然延续机会交易驱动型的作风。

最后,中国企业并购心态失衡。

在海外并购案中,都有一个通病,在欧美政府审核过程中,中国企业的姿态放得非常低。几乎可以说当地政府对于并购放行是一种对于中国企业的施舍。

万向并购A 1 2 3一波三折,迫于政府的压力最终只获取了民用业务;菲斯克在谈判之初,美国国会议员CharlesGrassley便表示,不赞成将其出售给中国企业,因为担忧该菲斯克的技术会外流。

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却成为欧美政客们跟中国企业讨价还价的工具,甚至左右并购交易的成败。

抛开复杂的政治因素,从中国企业自身原因分析,一般国内企业习惯了“拿来主义”,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抄袭同行创新产品的成本非常低;即使被告上法庭,一方面赢得了时间,另一方面违法成本远低于获得的利润。

正因为如此,中国企业在谈判的时候,认为获得被并购公司的技术、工艺、商业资源理所当然,并且操之过急。自然而言,被当地政客牵着鼻子走。

即使收购成功,融合东西方文化,平衡员工心态,熟悉当地法律等,也是困难重重。

中国企业,被宠坏的孩子。

中国企业明知国内行业产能过剩,而海外并购耗资巨大,整合成功的概率偏小;可仍然坚持所谓的“国际化”,即实行交易驱动型海外并购。

中国企业的这种“ 任性” 来自于社会各方面的“ 纵容”。一方面中国廉价的人力、土地、环境破坏成本,另一方面重点企业还享受地方政府的各种保护。

尚未完全掌握汽车核心技术,并且在模式上并未有创新的吉利汽车毛利率却高于世界知名品牌通用汽车(图2),某种程度上说明技术并不是中国企业的利润主要驱动力。

被宠坏的孩子,总喜欢“拿来”,而不愿意自己创造,可在海外谁还来宠着中国企业呢?想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长足发展的企业,请放弃海外并购“拿来主义”的想法!

分享到:

合作机构: ofweek锂电网 | 电池在线网 | 亚太电池展 | 巨典展览 | 德泰中研 | 振威展览 | 亚化咨询 | 知行锂电 | 高工锂电 | 深圳市电源技术学会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锂电网(li-b.cn) | 粤ICP备18158530号


扫码关注微信
获取更多商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