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数码界最”火”的数字是无疑是7。产自中国河南的iPhone 7据说在全球卖得火到脱销;Note 7却频频起火爆炸,最终求助于中国制造的电池。
近日,由韩国三星电子制造的旗舰款手机盖乐世Note 7深陷“爆炸门”,美澳等地对其发布禁飞令,韩国、中国、日本及欧洲多国政府部门纷纷建议停止使用Note7。三星电子市值大幅下滑,甚至拖累韩国KOSPI综合指数下跌,大规模召回的损失估计将高达数十亿美元。
几乎与此同时,在韩国最大的门户网站NAVER的知识问答栏目,以及三星手机用户较多的论坛,人们突然一致地提出了同样的疑惑——“请问,中国的ATL公司是家什么样的公司?”
ATL,一家中国企业,一夜间成了韩国门户网站的热搜词。
三星在本月初的召回计划中,宣布将所有产自三星集团旗下三星SDI公司的Note 7电池,更换为中国ATL公司产的电池;后者也成为了Note 7的最大且唯一的电池供应商。ATL方面也通过通稿默认了这个消息。
这是怎么了?三星手机在韩国手机市场的占有率高达近八成,却要依靠中国企业生产的电池挽救形象。韩国民众对此产生困惑似乎可以理解。
不过,对在首尔的数码产品“发烧友”金敏俊(音译)来说,这并不是多么值得惊讶的事情。
“现在韩国对于ATL如此好奇,是因为韩国民众对于中国制造的印象,还停留在制造‘山寨’上,但是,现如今很多中国制造的质量与性价比,都有着巨大的优势。”金敏俊对记者说。
中国充电宝被韩国“山寨”
金敏俊的家中,有许多“中国制造”;其中最显眼的,便是拿在他手里的充电宝。
这款小米的充电宝,不仅受到金敏俊这种发烧友的欢迎,更成为了韩国民众对于中国制造全新认知的代表。
一直以来,韩国因其市场的独特性,以及本国品牌的壮大,一度被专家称为“外国产品的坟墓”。无论是沃尔玛、家乐福等商业流通企业;还是HTC、索尼等电子品牌;甚至是特斯拉、汇丰银行等世界级企业,最终都在韩国遭遇滑铁卢。
据韩国聚合物电池行业协会的统计,2015年韩国的充电宝市场规模为4700亿韩元(每1000韩元约合人民币6元),相较2014年增长近三成;行业人士预测,今年的市场规模,随着快充技术(Quick Charge)的发展还将有所增加。
这份统计同样提到:小米的充电宝已经占领了韩国充电宝市场的近80%。小米在韩国,已经俨然成为了充电宝的“代名词”。
为了验证这份统计的准确性,记者在首尔市区走访了乐天Hi-Mart、Digital Plaza等几乎所有的电子商城,发现都在销售小米充电宝;甚至,在首尔市区的某些游乐机上,都很容易发现奖品是“小米充电宝”。
小米充电宝在韩国有多火爆?据韩国媒体报道,此前小米在韩国并没有总代理商,故韩国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山寨”版的小米充电宝。甚至,有韩国“发烧友”在网络上专门提供教程,帮助普通韩国人学习登录小米的官方网站进行正品验证。
由于小米深受欢迎,许多韩国本土品牌的充电宝设计也受到小米的影响。为了与小米10000毫安的旗舰充电宝竞争,韩国厂商纷纷推出10000毫安以上的大容量产品,而且设计与小米相似。
通过细分市场占领先机
“自从小米充电宝面市以后,我们的市场份额受到了巨大影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韩国本土“充电宝”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为此,我们也只能通过推出更加多样的设计、装上两个USB充电口,以及支持Quick Charge快充等方式,并将价格调整至小米充电宝的价格,来应对市场的严峻考验。”
如果说,是小米的充电宝搅动了韩国充电宝这一细分市场,那么华为手机,则使许多韩国人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中韩之间的技术差异到底还有多大?
今年5月25日,华为分别在美国和中国向三星提起知识产权诉讼;该诉讼中,华为要求三星就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对华为进行赔偿。
韩国民意几乎因此炸了锅。一直以来,韩国业界虽然承认中国制造的威胁,但认为三星等韩国企业发展较久,比起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上还具有一定优势。
《朝鲜日报》、《韩民族新闻》等媒体纷纷将这个消息登载至头条,《韩国日报》更是起了《中国华为的“专利袭击”》的标题,表达出对于韩国电子产业的担忧。
此前,华为韩国分公司曾通过韩国的LGU+与KT两家通讯公司,相继推出中低端智能手机,而销售表现也十分不错。
事实上,韩国手机市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市场;韩国手机市场还是以通讯公司销售合约机占主导地位,而韩国民众购买手机也会想到前往通讯公司代理点,而不是生产公司的销售网点。《韩国经济新闻》数码产品记者安熙权分析说:“韩国《终端机流通法》对于补贴金额作出限制,势必将会影响到部分购买高端机的人群转为购买中低端手机,而韩国本土的手机市场中,中低端手机又是空白区域,这将导致对中低端手机的份额需求不断增高。”
如果说,华为和小米在韩国的动作比较“高调”,那么海尔则属于比较低调地占领市场。记者发现,金敏俊的家中,有许多家电产品都是中国品牌海尔。
“原本包括我在内,许多韩国民众还是比较认可、信赖韩国国内的大品牌。不过,自从用了小米充电宝以后,对于中国品牌的认知有所改观,因此搬到新家后,索性将家中的家电全部更换为海尔的产品,现在用了两年,感觉也非常值得。”金敏俊说,“比起购买韩国本土不知名的小品牌,用同样的价钱,我宁愿购买海尔等中国制造的知名品牌。”
海尔2004年便进军韩国市场,是最早进入韩国市场的中国品牌之一,至今在韩国市场已经获得了近10%的占有率,仅次于三星、LG等本土大型品牌。在本土品牌强大的韩国市场,这种成就已经难能可贵。而在红酒酒柜等市场中,海尔更是几乎占据了垄断地位。
“新”中国制造崛起
尽管如此,比起韩国本土产品,中国制造在优势非常明显的同时,竞争力也非常单一——较高的性价比+特定的产品群。无论是小米、华为还是海尔,至今在韩国市场获得垄断性或市场支配性地位的产品还相当少,并且这小部分产品的制胜秘诀更多地在于“性价比”。
在高端消费品市场,依然难觅中国制造的身影。
值得注意的是,在普通消费者很难直接触及或观察到的方面,韩国制造仍然强大。
以三星集团为例,其旗下产业覆盖电子、机械化工、金融乃至纺织和生活服务产业。三星重工和三星石化等企业,依然具备强大竞争力。韩国的船舶制造等装备制造业也是全世界的翘楚。以销售收入排名,全球十大造船集团中韩国有四家企业上榜,现代重工更是名列榜首。
韩国高丽大学政经学院李国宪教授认为,小米、华为、海尔等在韩国获得成功的中国产品,应该被称为“新”中国制造。
他对记者表示:“至今为止,中国制造对于韩国市场的威胁尚比较有限,韩国高科技产品总体仍高于中国。然而,这些被称为‘新’中国制造的产品,可怕的不是其产品本身,而是其代表的现象。”
李国宪说:“首先,在许多韩国民众,甚至少部分业内人士眼中,中国制造一度是‘山寨’的代名词。但如果仔细观察这些在韩国获得成就的企业,不难发现,它们都不是所谓的‘山寨’企业,而是在创新能力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他认为,近年来“中国制造”不再是初级产品,内部出现了升级趋势。中国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涌现了越来越多比较高端或有技术含量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