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比亚迪公司的董事长王传福在“比亚迪会所”招待客人,这是会所最高层。从这里望出去,比亚迪厂区的景色尽收眼底。
他如果不是招待别人,来这里吃饭的机会很少,一般都是吃食堂。所以,当听闻王传福到来,比亚迪员工都惊异到:“是吗,来会所了啊,在哪里?”
这个17万人的单位,如果换算成军队的话,相当于6个军,而从一无所有,到这样的“帝国”,王传福用了不到20年。所以,等电梯那会,他又不由自主往窗边靠近些,再俯瞰两眼。
这个时间档口是有点微妙,比亚迪的S7刚刚上市;自主品牌结束了悲催的12连跌,开始收服失地;比亚迪秦在各地供不应求,但是比亚迪的电池产能投放却要到年底才能释放。
王传福接下来怎么干,我们都想知道。
记者:电池方面,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似乎不如三元电池高,下一步在电池方面有什么想法?
王传福:电池研发人员1000人,15000名工程师。从数量上,全球最大数量的队伍。我们产生了很多专利。我们需要符合中国的电池标准,不仅是测整车,还要测单体和模块。现在电脑电池(钴电池),电芯还通过不了针刺试验。
国家要求不能燃烧,不能爆炸,现在这个电池还有燃烧。我们会密切研究高能量密度的电池,但现在看来,能量密度高和安全性是有矛盾的。
三元体系的电池,我们也做,我们会发明一系列的电池,高容量电池,例如锰系,在动力电池上,还是以安全为第一位。目前来看,中国动力电池的法规是全球最严的。
记者:比亚迪的员工,甚至高管,我们看很多都是内部提拔起来的,我们为什么不从外部引入人才呢?
王传福:比亚迪汽车11年的发展过程中,现在的状态比较好,人财物都不缺。我们很少从外面挖人,我们所有人都从自己内部提拔,当然除非崭新行业,全部都从这里提拔。
任何一个外面电池厂工作的人,比亚迪都不要。有些人走掉就走掉了,走掉也不能再回来了。我们除非很特别的领域,比亚迪从来没有做过,才会从外部找比较高端的人。
记者:除了人才自己培养,技术也都是自己开发?
王传福:在我们比亚迪,做一个开发。把电机、发动机、软件部弄到一起,三个部门就是一个事业部,很多属于试验。这个电机做错了,那就做错了,我们继续来。但是,跨国公司做这个事情就不一样了,要协调很多供应商的利益。
这里需要技术的整合。当传统产业真正发生变革时,产业的领导者,一定是技术的整合者。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产业的管理革新者,后者,主要的目标是改变企业的运行效率。
记者:这种垂直整合的效果如何,有没有取得行业的领先?
王传福:明年开始,我们推任何一个版本的车,它都会有双模车型。第一个,我们看重了市场需求;第二,我们做了长期的技术准备。比如我们去做工程机械。
我们都知道,在工程领域,3度电干的事情和1升油一样,所以比亚迪要把1块8毛钱的事情做好,干掉7块钱。我们电动叉车,未来3-5年,要做到100亿元销售(额)。
记者:除了工程机械,在储能领域,你刚刚也提到也是集团三大战略之一。
王传福:太阳能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晚上没有太阳。所以,我们的一个梦想就是搞电池储能,我们认为电池储能是解决人类储能的最好方式。10度电进去9度电出来,抽水储能10度电进去,7度电出来。反应也快,电池是20毫秒;抽水储能至少5分钟。
记者:现在有一种观点是,在传统动力领域,外资品牌已经取得了绝对的优势;现在他们开始大举进入新能源领域,比如双模、比如电动车,这个你担心吗?
王传福:我们在双模领域是最先进的,第一台车是我们自己的造的。200万元的车可以卖多少台,他们的贪婪对于我们来说是更好的事情。上汽荣威的技术也很好,上海荣威干新能源比德国大众早了2、3年,他们现在销量上不来,主要是电池产能的原因。最近广汽也推出双模来。这个领域我们必定超前了,超前不只是两年。
记者:听下来,比亚迪现在的企业文化,还是紧紧围绕着制造来展开的。从战略的角度,这么多年来有没有发生过变化?
王传福:比亚迪刚刚创立时,做电池和手机零部件的,当时中国是制造中心,有很好的供应链、劳动力资源和工程师资源。推动比亚迪,在代工整合这块,成为全球最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在手机ODM这块。这个时期的问题在于管理员工,特别是在品质方面。